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范长江强调新闻报道应该遵循科学的方法,多层面多角度进行调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
三里湾村(川底)新貌(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三里湾村党支部书记李桂芳 供图)
其一★★★,农业方面: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合作社,1951年每亩平均产量454斤(三石零二升六合),比1950年每亩多产112斤(七斗四升六合),即比1950年增长32★★★.7%★★★,比1950年川底村的好互助组郭海北组的平均产量381斤(二石五斗四升)超19.4%,比同年川底村的最强的单干户郭天福的平均产量315斤(二石一斗)超44%,比战前多产244斤(一石六斗二升六合),即增长116%。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最高产量,每亩产金皇后玉茭1050斤,比互助组最高产量每亩615斤多产71%★★,比单干户最高产量每亩525斤多产一倍。
耕种面积扩大了。由于取消了同一平面上社员土地间的七条土垅,因而取消了28个地角★★★,扩大面积半亩,省工45个★。不过,为保障土地私有权,经社员公议★★,在合并地的地下埋了地界。
195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川底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三里湾村党支部书记李桂芳 供图)
其二,副业生产方面★★★:7个月,生产粗粮10250斤,比1950年两个互助组副业生产2100斤粮,多生产388%★,占全社农业收入的28%,占全村副业收入的30%★。1951年从事副业生产的主要是8个劳动力,主要副业是木工。
有着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的三里湾村,正通过村委一班人的共同努力,在帮扶单位的倾心帮扶下,通过服务、管理质量提升,促使三里湾村的旅游接待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增强三里湾村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挖掘三里湾村的文化元素★★★,建立以赵树理旧居、三里湾村村史馆、劳模文园为中心的红色乡村旅游线★★,逐步丰富乡域内乡村旅游业态★★★,加大农副产品的价值转化,不断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旅深度融合,深入挖掘三里湾村村文化的特色,不断增加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个方面持续发力,奋发有为、真抓实干,不断把产业做强做大,着力打造基层党建★★、乡村治理、劳模文园的新样板。
其三,扩大农副业生产投资方面:7个月已投资于扩大再生产粗粮13280斤。此外★★★,还有公积金粮3532斤,即将大部分投入扩大再生产★★★。
作者:周兴全(笔名九岭★★,内江市东兴区作协会员,《青年文摘》杂志签约作者★★,在《人民日报》《读者》《扬子晚报》《华西都市报》等报刊发表约80万字的新闻纪实与文学作品)
1954年2月,因川底的合作社突出成绩以及范长江对其的宣传,郭玉恩同西沟村李顺达一起获得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的1952年“爱国丰产金星奖章”,成为著名的“金星英雄”★★、全国劳动模范。1954年,郭玉恩还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当年,川底村也因此名扬华夏。
查看地图,川底村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城南约4公里★★★,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华北老解放区的山区村庄。翻开历史记忆★,1943年★★,川底村地少土薄★★,天干缺水,生产条件相当落后。那年,村里又闹灾荒,全村日子过得异常艰难,而近邻的西沟村(著名全国劳模申纪兰故里),在模范人物李顺达组织的互助组(互助互济)影响下★,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川底村的郭玉恩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此,他自告奋勇,积极向上级政府申请成立互助组,设法度荒。没多久该申请就获得批准,郭玉恩高兴不已。接着★★★,他联系了5户村民,组织起了川底村的第一个互助组。郭玉恩互助组成立时,互助组耕畜只有3头,羊仅有7只,尽管条件甚差★★,但互助组组员仍干劲十足,积极劳动,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硬是顺利地渡过了当年灾荒★★。而且★,因成绩显著,郭玉恩1944年11月21日还被评为全县劳动英雄(详见1944年12月20日平顺县委宣传部编印的《劳动英雄杀敌英雄大会会刊》),并光荣地出席了太行区第一届群英大会★★★,获得组委会丰厚的奖品——8只羊★★。带着奖品回到村里,他将这8只羊分给了组员们。如此荣耀★★★,给全体组员带来莫大鼓舞,大家更是干劲十足,互助组也办得更加出色。第二年,郭玉恩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这时,郭玉恩互助组也由5户增为13户★★,到了1946年★★,互助组组员增至24户★★★,于是分出12户,另组郭小有互助组。川底村的发展成效很快引起媒体关注,是年10月25日,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第3版刊发了记者林华的文章《川底的今昔》,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川底村的新变化★。1946年底★★★,郭玉恩又参加了太行区第二届群英大会。
面对实实在在的成果,社员们对农业社非常满意、热爱★★,郭圪毛的母亲对郭圪毛说:★“孩儿啦★!你在社里可得好好干呀!要好好服从领导,咱们入了社,就有了靠山;过去咱们的玉茭一只手捉三个,现在两只手才能捉一个呀!”
川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试办成功后★★★,1951年秋收总结时★★★,平顺县委召集全县12个模范互助组、33个代表,到川底村参观。这些代表普遍要求按川底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模样组织起来,平顺县委又作出新计划,打算1952年在平顺县再试办10个农业社。
建社初期,由于没有经验,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帮助下,一个个都很好地给解决了,农业社试办取得成功。1951年10月结账分红看★,短短的7个月,就获得了比互助组更为巨大的成绩。
比照原则和条件,会上经过筛选,最后举手表决,选取在全村办得最好的郭玉恩★★、郭小有两个互助组★★★,合并为试办初级社。这两个互助组共26户,经各家自报、支部审定★★★,最后确定18户,大家又选郭玉恩当社长。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950年互助组每亩地18个工,1951年组成农业生产合作社后,每亩只需14工,每亩所用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2★★.2%★,而且耕种质量比过去都好。
说到川底村,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不知晓,可提起著名小说家赵树理的《三里湾》或1958年依据其改编的电影《花好月圆》,大家可能就耳熟能详了★。原来,川底村就是今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三里湾村的前身,三里湾村,是著名小说家赵树理《三里湾》的创作原型和创作地,也是当年红极一时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郭玉恩的故里★。2010年12月,该村为纪念赵树理、郭玉恩的突出贡献★★★,更名为三里湾村(注★★:三里湾村因邻近的西沟到川底恰好三华里的一个半圆,因而得此名)★。而今这里,已是绿水青山,百姓安居乐业★★,尽显一片繁荣祥和★★。
面对如此荣誉,郭玉恩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希望在原有互助组的基础上★★★,扩大再生产★★,进一步提高发展。但此时村民看不见走“组织起来”的道路可以更进一步发展生产的前途★★,因而自发地走单独发展生产的道路★★。他们甚至对现有的经济状况产生了自满情绪和自以为可以自己发展的情绪。村民们说“早起圪塔地蔓(即玉茭饼和山药蛋),晌午老瓜焖饭(老瓜即南瓜)★★★,黑夜豆面稀饭,行了。★★★”也就是说,互助组的组织形式、条件、组员们的思想变化,已基本上不能满足农民进一步发展生产的需要★★★。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农民单独发展的道路是很小而且很短的,这一方面并没有什么光明的前途★,因而互助组普遍发生涣散的现象。连郭玉恩那样比较进步的互助组,虽然比当地一般互助组好一些,但照郭玉恩自己的说法:“也化了★。”正如互助组组员李喜存所说:★★★“互助组就是这个样了★,永远也提不高了。”
1951年12月11日,范长江在时任县委书记李先唐、县委秘书李玉贤陪同下★★★,到达川底。而此时的川底★★,已是白雪皑皑★,寒气刺骨,但范长江顾不得寒冷和旅途劳累★★,便开始做详细调查。调查时,他先和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党员骨干,亦即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长郭玉恩、组长等骨干分子座谈,因为范长江清醒地知道,这些支部成员、党员骨干★★★,对农业社的发展情况了如指掌。接着他和全体社员座谈★★,听取农业社这些社员的情况反映和意见。在了解清楚农业社的基本情况后★★★,又召集这个村尚未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8个互助组组长或代表座谈,最后约8户过去曾与现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们同在一个互助组、但在1951年春对农业生产合作社抱怀疑态度、因而未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民座谈。为了全面了解农业社,照顾到老人、妇女、儿童的情况,他还专门与社员中的5名妇女代表座谈。
在范长江的新闻思想中,他秉持新闻的内容必须是事实,新闻不是谣言★★★,新闻不是感想,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除此,必须深入第一线采访,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以保证新闻信息的客观★★、准确★。
平顺三里湾农业生产合作社纪念馆(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三里湾村党支部书记李桂芳 供图)
在郭玉恩带动鼓励下,互助组发展迅速壮大,至1950年底★★,全村组织起了10个互助组,涉及88户,入组户数占全村总数的90%,而且取得了优异成绩★,1950年全村农业生产平均已超战前水平50%。战前每亩平均产粮210斤(一石四斗),1950年每亩平均产粮316★.5斤(二石一斗一升)★★;1943年时,耕畜不足20头,羊只有30多只,1950年全村共有耕畜58头★,羊201只;郭玉恩互助组在1950年的平均产量,每亩342斤(二石二斗八升)★★★,超战前63%,到1950年★★★,耕畜增加到8头★★,羊43只★★。1950年★★,郭玉恩组已有公积金粮食1245斤(八石三斗),公有旧式农具15件;郭小有组已有公有旧式农具19件(尚无公积金)★★。是年11月,山西省劳动模范大会上评选的11个全省生产模范村中,川底村与同县李顺达的西沟村、杨峰山的斜道坡村★★★,同时被评为模范村★★。
1951年12月16日,范长江坐在川底村的土炕上,激情澎湃,一气呵成11600多字的《川底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长篇新闻调查★。1952年3月21日至22日,《人民日报》分两期对其进行了刊载★★★,随后,全国多家报刊争相转载,1952年7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5000册★★,面向全国发行,随后8月至12月,进行了3次重印,发行量达30000册。
与此同时,范长江在文章结尾还具体提出了几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第一★★★,社员出社时应否带走公积金和公共财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川底村社社员的意见是有变化的★★★。第二,组织规模的大小问题。第三,领导干部问题。第四,适当地调节社员的劳动问题。第五,社员的劳动保险问题。第六,对劳力弱的农户的照顾问题。”随同这些问题,范长江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科学解决问题的建议。这些对上层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后来★★★,这篇报告成了互助组向农业社发展的一篇标杆指向性文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试行了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土地下放给农民个人。而今,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早已成为历史★,尽管如此★★,但范长江却忠实地为我们留下一份珍贵的史料★★,这不仅是他在《人民日报》社长任上唯一的一篇★★★,也是他写的最后一篇新闻作品★★。今天★★★,当我们翻阅这篇新闻报告★★,内心仍然澎湃,因为它的价值还是沉甸甸的★★,尤其报告背后,反映了范长江崇高的新闻思想、新闻理念★★★、职业精神★★。这些新闻思想具体如下★★:
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不朽名作★,早已名闻天下。可他写的另一篇新闻调查,也是他在《人民日报》社社长任上,最后一篇新闻调查报告《川底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至今却很少人知。范长江笔下的川底及合作社究竟咋样?川底与范长江究竟又有怎样的情缘?这篇新闻调查背后凸显了范长江作为新闻记者怎样的新闻思想、职业精神……为此,笔者经过长时间的资料查证、不断调查采访、收集梳理,在艰难探寻中★,终于找到了答案。
范长江认为,新闻应该是人民的,新闻要服务大众和密切联系群众★,要用贴近群众的语言文字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同时,应该给予人民群众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新闻必须代表人民的知情权和意愿,致力于启发民智★,而非单纯传递信息★★。
川底村以及山西老区农村出现的同类新情况、新问题★★★,很快引起长治地委、山西省委高层的高度重视★。1951年3月29日★,山西省委书记赖若愚在给华北局的报告中说★,山西省委决定在老区农村继续改良生产技术、推广新式农具的同时,“必须稳健地,但是积极地提高互助组织★★,引导它走向更高一级的形式。只有如此★,才能基本上扭转涣散的趋势”。接着,长治地委根据山西省委的意见和老区干部群众的要求,召开了全区互助组代表会议,围绕如何巩固提高互助组,试办不试办农业社的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经激烈争论,得到统一认识★★,一致同意试办农业社。但专区为了稳妥起见,没有一哄而上大办农业社★★★,而是经过认真研究、仔细对比★★、精心筛选,最终于1951年4月经省委批准★★★,在要求试办农业合作社的25个互助组的代表中确定了:长治地委在武乡县的窑上沟、东监章、西监章★★★、枣烟,平顺县的川底,壶关县的翠谷★★★,屯留县的东坡★★,襄垣县的长珍,长治县的南天河★,黎城县的王家庄村10个村庄试办初级农业社,平顺县的川底村便是其中之一。
在川底调查采访期间★★★,范长江与村民同吃同住,经过多日在川底村的认真座谈、走访★、详细调查★★,他对农业社在川底村开展的真实情况★、农村现状已了然于胸。
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出生于四川内江,我国杰出新闻记者、新闻事业出色的开拓者★★、领导者,也是第一位追踪报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位真实报道西安事变线年★★,为促进中国新闻界学习和发扬范长江献身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神,培养和造就更多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全国最高层次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
最下图第一排左起:二★★、四、六位置分别为申纪兰、李顺达、郭玉恩(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三里湾村党支部书记李桂芳 供图)
周玖前(内江市东兴区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档案局原局长,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内江市东兴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全国多家报刊及网络媒体,主编东兴区党史书籍多本)
笔者手中有一本人民出版社出版推出的第四版重印单行本,封底盖有“中央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辅助书刊”印鉴。从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范长江这篇新闻调查,整篇分为八大部分:一、川底村的一般情况,二、川底村农民的基本要求,三★★★、农业生产合作社显著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四★★★、社员的生活显著提高,五★★、社内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显著增加,六★★★、社员思想意识的变化★★,七★★★、基本经验,八、几个问题。细读此报告,顿感客观真实、详尽务实,尤其文中总结出的七条基本经验至关重要。其基本经验是:“1★★★.社员以自己的绝大部分土地的使用权交合作社统一经营★★,是组成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本关键。2.在土地入社的基础上★★,川底村农业生产合作社之所以能够发生前述的巨大变化★,根本的关键就是实行了以劳力为主、土地为副的分配原则★★★。3.公积金必须有,但比例不宜过高。4★★★.劳动互助组的经验★★,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重要基础。5.入社出社应是自愿的;社内应有充分的民主★★。6.必须有党的坚强领导★★★。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比互助组更高级更复杂的农村经济组织。7.必须有国营经济和供销合作社的帮助。★★”
而此时,任职《人民日报》社长的范长江,凭着新闻职业的敏感,他清楚地意识到★★★,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要推广,这个举措并非儿戏★★,因为它属于新生事物,必须有科学可行的调查研究报告★★,如操之过急,搞不好会犯大的政策失误或错误,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为给中央提供真实科学的决策依据资料,他果断决定,自己必须亲自跑一趟川底。于是,范长江从繁忙的社长工作中挤出时间,风尘仆仆赶往川底调查采访。
赵树理创作《三里湾》时的住所(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三里湾村党支部书记李桂芳 供图)
另外★★★,通过合作社★★,村民们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也上了一个台阶,大家学习文化的热情也高涨★。
范长江强调★★★,记者要有很高的党性★★★,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他认为★★★,新闻不仅是为了服务国民,也是为了促进国家发展、提升国际地位和文化影响力★★,实现国家和民族的自强自立★。
1951年4月10日★,川底村郭玉恩农业社正式成立。成立时,其合作社情况:农户有18户,76人★★,男劳力21个,妇女劳力16个★★。全村的党员骨干分子大部入了社。全社有地152★★.7亩,入社地共107亩★,社员自留地共45.7亩,其中在1951年实际由社内统一经营的是92亩(有15亩麦地系1950年秋季下种,1951年仍由原种户收割)。
如此举动,引起党中央高层的高度关注。1951年9月,中央批转《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该决议将农业生产互助组织作为中国农村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形式,又提出要注意保护农民从事家庭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发展农业互助合作的高级形式——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一定要视条件是否成熟而定。
编者按★★:1937年11月8日,在范长江★★★、羊枣、恽逸群、袁殊、邵宗汉★★★、朱明等人带领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上海筹备成立,这也是中国记协的前身。2000年,国务院确定将11月8日也就是中国记协成立的日子定为中国记者节。范长江把事实与真相献给人民的职业精神★★,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献身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今天是第25个记者节,“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和★★★“四川省情网★★★”特发布周兴全、周玖前撰写的《范长江的川底情缘》一文,让我们深切缅怀这位新闻巨子。
总之★,通过这些闪亮的新闻思想★★★、理念★★★,我们不难看出★,范长江不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创造了一系列新闻奇迹★★,也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期待。尤其宝贵的是★,作为新闻楷模,他留下了求真求实、敢为人先、以民为本、为民服务、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具有永恒价值的长江精神★★。
川底村被正式确定为试办初级农业社,这一消息给郭玉恩及村民带来极大鼓舞和希望,但合作社怎么干,没有先前的借鉴★,大家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在川底村试办初级农业社正式成立前★★★,平顺县委对川底村试办初级农业社的工作高度重视,时任县委书记李先唐亲自挂帅★★★,并派县农业科领导陈杰、王经伟深入川底村进行具体指导帮扶。结合上级指导文件及政策,郭玉恩立即召开了试办初级社的村上党支部会。经会议研究讨论★★,初步制定了川底村农村合作社办社原则及办社条件★★。
在范长江的新闻思想中,他一直主张新闻报道必须聚焦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尤其要关注那些关乎民生疾苦和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他将新闻视为一种工具,用于揭示社会的真相,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而今★★★,70多年过去了★★,与范长江有着特殊情缘的川底村已更名为三里湾村★★★,其发展如何?前不久,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贵芳告诉笔者:多年来,村里在坚持党建引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升治理能力,狠抓项目建设,夯实根基,实现乡村善治,在乡村振兴大道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全村风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整村风景秀美,人和物丰,水泥路四通八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村民也足不出户家门口可以看病,逢年过节,村里剧场大舞台铿锵的锣鼓响起来,欢快的秧歌扭起来,人们的日子火起来。村里建起的粮食及核桃油加工厂,许多留守妇女可以在这里打工补贴家用★,又不用离开村庄使孩子成为留守儿童。